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,是對青年學生開展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的關鍵一招。近年來,中華女子學院《思想道德與法治》教學團隊不斷深化教學內容,創新教學方法,將學校辦學理念、特色與教學目標結合起來,以“助力女大學生成長成才”為發力點,積極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創新。
紅色故事進課堂 提升思政課教學境界和實效
“作為全國婦聯所屬的女子高等院校,以家風促進學風,以家教促進道德養成,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,助力學生成長成才,把實現個人夢、家庭夢融入國家夢、民族夢,是我們的責任。”中華女子學院《思想道德與法治》授課教師王歡教授介紹,依托學校在家庭研究方面的獨特優勢和紅色基因,學校探索打造思政課人才培養的新發力點,對《思想道德與法治》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。
在《思想道德與法治》的課堂上,教師通過“品悟紅色家書家訓”“追尋革命母親家書”“在線走進紅色家風家訓館”“講述百年黨史中的巾幗故事”等形式,帶領學生感悟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和革命女性的崇高理想信念。同時邀請同學講述新時代“最美家庭”“五好家庭”故事,分享自己家庭的優良家風家訓。通過這些鮮活的素材進入課堂,引領女大學生賡續紅色血脈,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,重視家庭文明建設,深入理解婦女在家庭建設和社會風尚形成中的獨特作用,發揮家庭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,從而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境界和教學實效。
“她”力量讓世界更美好 打造以專業為依托的公益育人模式
以“公益”為抓手,讓女大學生用所學專業奉獻社會、服務社會,讓學生相信女性的力量可以讓世界、社會和他人更美好,從而引領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和價值觀,是《思想道德與法治》課程這幾年的教學成果。王歡老師介紹,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參與的公益活動“為愛發聲——100名女大學生講述100個繪本故事”已經做了三年。當這些光盤被送到甘肅、浙江等地農村兒童手中,送到了北京部分幼兒園手中時,學生們都十分欣慰和高興。除此之外,藝術學院、計算機系、文化傳播學院等同學們設計的以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”和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”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品,從臺燈、手機殼、筆袋、文具、到環保袋子、筆記本等等,內容豐富形式多樣,通過這些創意設計,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。
編寫抗疫事例集 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巾幗英雄
抗疫斗爭中不斷涌現出的真實感人的英雄故事,詮釋了中華兒女舉國同心的家國情懷,是思政課最鮮活的教材。《思想道德與法治》課程組編寫了《青春在戰疫中綻放——記錄戰疫中的女院學子》事例集,記錄了59個女院學子的抗疫故事,并根據教學內容對所有故事進行了深入解讀,讓學生體會女性在抗疫中展現的巾幗力量,深刻理解體會青年學生的責任與擔當、中國精神的磅礴力量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要義等,激勵女大學生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。
對于未來教學的規劃,《思想道德與法治》課程組將繼續推進以專業為依托的公益育人教學模式,同時重點挖掘優良家風親歷者、文明家庭、紅色后代等人物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價值。“我們準備走訪三類群體,一是優良家風親歷者;二是家風研究者;三是首都最美家庭代表,并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匯總,形成案例集,為思政課教學提供鮮活的素材和教學案例。”王歡老師介紹,課程組還將帶領學生走進革命烈士家風家訓館、家風家教示范基地、參觀優良家風展覽,在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拓展實踐教學新渠道的過程中,引領女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,勇于砥礪奮斗,建功立業新時代。